close

  
  新華社圖
  長膠原蛋白江商報消息 西南大旱和三峽工程真有關係嗎?蓄水後庫區地質災害是增多還是減少?
  據新華社電 從論msata證階段到運行10年,三峽工程始終是輿論的焦點。
  泥沙淤積情況怎樣?西南大旱和三峽工程真有關係嗎?……興建20年、樞紐成功運行10周年,暨連續4年成功實現175米蓄水之際,新華社記者走進國務院三峽辦、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中國工程院、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等單位,向權威專家請教,並走訪了三峽壩整合負債區、庫區及下游多個地方,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試圖梳理解讀籠罩在“三峽工程”上的是是非非的焦點問題。
  焦點1
  泥沙淤融資積埋大壩?
  面對泥沙問題,三峽水庫採用“蓄清排渾”的方西裝外套法,即在汛期時加大排水量使渾水出庫,在枯水季節大量蓄積清水,以此減少泥沙在水庫內的淤積。
  近年研究表明,三峽水庫泥沙入庫量呈現不斷減少的趨勢。根據中國工程院2013年《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階段評估綜合報告》,自三峽水庫開始蓄水以來(2003年至2012年),入庫年均沙量為2.03億噸,為1990年前均值的42%。175米試驗性蓄水以來,上游來沙持續減少,2009年至2012年年均入庫懸移質輸沙量為1.83億噸,僅為1990年前均值的38%。
  焦點2
  地質災害因水起?
  據三峽集團副總經理張誠介紹,自2003年開始初期蓄水以來,近壩段幹流、支流的天然庫岸和已防護好的人工堆積庫岸均未發現較大規模的滑塌等變形現象,岸坡整體穩定性較好;局部出現了小範圍變形與調整等正常的庫岸再造現象。總體情況符合初步設計結論。
  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9月175米試驗性蓄水以來至2012年8月31日,三峽工程庫區共發生新生地質災害災險情401起。其中,絕大部分發生在試驗性蓄水第一年,占總數的83%。此後,地質災害發生率銳減,並漸趨平緩。
  焦點3
  蓄水誘發大地震?
  近年來,一旦我國西部地區發生強震,就有人把矛頭指向三峽工程。這種說法是否符合客觀事實?
  監測數據表明,三峽工程蓄水期間水庫地震活動以微震和極微震為主,主要由岩溶、礦洞浸水引發。
  專家表示,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在青藏高原北部邊緣的龍門山地震帶,屬地下深層次板塊碰撞的結果。而三峽大壩所在的黃陵背斜屬於揚子準地臺中部的上揚子台褶帶,兩者所處的區域構造條件截然不同,完全沒有區域構造上的聯繫。
  焦點4
  高壩阻斷環流路?
  三峽水庫蓄水以來,正好是庫區及其周邊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的時期,如2009至2010年西南地區乾旱等,“三峽大壩阻斷大氣環流影響周邊氣候”的說法甚囂塵上。
  “大氣環流的垂直高度為3000米,三峽大壩高度僅180多米,三峽大壩根本不可能阻擋或阻斷大氣環流。”中國三峽集團總經理陳飛說。
  中國氣象局專家表示,近年來三峽庫區及周邊地區的極端天氣氣候,與東亞大氣環流、海表溫度變化等因素的關係密切,但與水庫蓄水未發現直接聯繫。
  焦點5
  兩湖喊渴伏危機?
  近年來,洞庭湖、鄱陽湖等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數次嚴重旱情,一些觀點認為這與三峽蓄水有很大關係。三峽蓄水到底對洞庭、鄱陽兩湖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中國工程院的評估報告對此做了詳細的分析:“三峽水庫調度對洞庭、鄱陽兩湖水資源利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汛後蓄水期間,長江幹流水位下降,經荊南三口進入洞庭湖的水量減少,兩湖出湖水量增加,枯水期提前,枯水位降低,對灌溉、供水及生態環境用水產生一定影響。”
  焦點6
  珍稀物種今安在?
  三峽工程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一直是社會關註的熱點話題。
  從陸生生態系統來看,三峽庫區陸生脊椎動物不僅可以主動遷離庫區,而且在庫區以外有廣泛分佈,不存在滅絕的危險。
  中國工程院的試驗性蓄水階段性評估報告顯示,長江上游幹流江段的特有魚類資源發生了較大變化,主要表現為種類減少、種群空間分佈改變、種群數量變動。魚類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也有差異,如中華鱘在葛洲壩截流後迅速適應環境,在壩下形成了新的產卵場。
  焦點7
  黃金水道攔腰斷?
  在三峽工程建設前,川江航道等級低、通航條件差,制約了長江航運的發展。三峽工程蓄水後,渠化了重慶以下航道,消除了壩址至重慶之間所有灘險、單行控制河段,川江全線實現全年晝夜通航。
  統計數據顯示,1949年,長江幹線貨運量僅191萬噸;葛洲壩樞紐通航後,2002年該區段的貨運量達到最高值1800萬噸。三峽船閘通航使得長江航道單向年通過能力由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以上。2011年通過船閘貨運總量達到10033萬噸,提前19年實現船閘年單向5000萬噸的設計通過能力指標。
  焦點8
  壩下河勢會“巨變”?
  三峽工程運用後,因清水下泄,水流挾沙能力增大,長江中下游的河勢是否穩定,護岸工程的“崩岸”問題是否可控,廣受社會關註。
  實測資料表明,三峽水庫自2003年蓄水以來,壩下游河道沖刷主要發生在宜昌至城陵磯河段,全程沖刷已發展到湖口以下,沖刷的速度和範圍大於論證階段的預計,但河勢總體上尚未發生巨大變化。
  今後通過加強河道監測,實施荊江河段河勢控制應急工程,可以保證堤防安全。
     (原標題:三峽工程八大焦點問題透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f32ifbn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